犯錯無法避免,為何不學習「聰明犯錯」

成功者如何「愈犯錯、愈聰明     作者 / 陳芳毓 發表日期 / 2014/10/12 

記者去採訪一位成功企業家。

記者:「請問您成功的秘訣是什麼?」企業家:「好的決策。」

記者:「好決策的關鍵是什麼?」

企業家:「經驗。」

記者:「那您的經驗又是從哪來的呢?」

企業家:「壞的決策。」

成功者有一個共同信仰:在創新的征途上,如果累積知識是行走,勇於犯錯就是跳躍,尤其「卓越的錯誤」更是成功的大躍進。

將「卓越」與「錯誤」連在一起,乍看格格不入,其實互為因果。在《聰明犯錯》(Brilliant Mistakes)書中,美國華頓商學院邁克技術創新中心研究主任保羅 ‧ 舒馬克(Paul J.H. Schoemaker)將錯誤分成四種(如下圖),其中「卓越型錯誤」既不用付出高昂代價,又能快速學習,才是最高效的犯錯術。

那麼,如何知道自己犯的是哪一種錯?卓越型錯誤有兩個元素:

(1) 錯到遠遠超過原本的預期範圍

(2) 錯誤帶來深刻的新見解,而新見解的效益遠超過犯錯的代價

問題是,人人都想得到新見解,但犯錯卻是新見解的前提,所以竅門在於採取能同時增加(1)和(2)的行動。

在佛萊明的例子中,他原本打算在長假後在實驗室招待訪客,為了展示實驗證據,刻意把培養皿擺著沒清洗。

多數科學家都會在實驗後立刻清洗器具,但大而化之的佛萊明卻不以為意。結果,他卻發現玻璃片上出現一個圈,似乎有一種真菌,把附近的細菌都消滅了—史上第一種被廣泛使用的抗生素盤尼西林出現了。

沒人料到,翻開近代醫療史新頁的竟是一片骯髒的培養皿!

舒馬克分析,第一,佛萊明天生好奇,又對細菌研究有無比狂熱,所以對於未知事物沒有先入為主的成見。換句話說,他已經擁有犯下「卓越的錯誤」的心理狀態。

第二,發現盤尼西林6年前,佛萊明也曾因一個被鼻涕汙染的培養皿,發現人體對抗發炎的機制「溶菌酶」。也就是說,創新並非幸運偶然,而是累積一連串錯誤經驗後的靈光乍現。

所以愛迪生(Thomas Edison)才會說,「我不是失敗了700次,而是發現有700種材料不能用。」失敗5126次才發明無集塵袋吸塵器的詹姆士 ‧ 戴森(James Dyson)也同意,「如果你想發現別人還沒發現的事物,就必須用犯錯的方式來做。」

我們都有經驗,掩飾錯誤,往往會引發更大的災難,既然犯錯無法避免,那何不學習如何聰明犯錯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重陽補習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