呵護孩子的「嚮往」



  • 作者:何琦瑜

  • 2013.08.29

暑假期間去美國探親,期間最有意思的行程,是我為宅男小兒規劃的「Google公司參訪之旅」。朋友帶著我們遊逛 Google 園區和辦公室,看到他們為員工貼心準備的沙灘排球場、免費腳踏車、單人游泳池,聽說但未親眼得見的還有撞球、保齡球場、健身房……當然還有一定要嘗試的——二十四小時供應的免費咖啡和自助餐。因為匯聚了來自各國的精英人才,所以自助餐也提供美式之外的中國、日本、印度、義大利……等各國料理。隨處可見員工在大草原咖啡座前或工作或休憩。


看到我們羨慕的眼神,朋友開玩笑說,你們以為 Google 員工都是早上來打排球,中午吃免費餐,晚上去健身房嗎?當然不是!從另一個角度想,為什麼要提供「二十四小時」的自助餐,就知道員工的工作量和壓力也不可等閒視之。


這位導覽的朋友,在中國大陸受教長大,在 Google 工作多年,他最大的感受是,在 Google 充滿自由和信任的氣氛背後,需要的人才,是能自我管理、對自我有要求,又對新事物、新挑戰有探索的欲望和動機。Google 有個不成文的傳統:公司鼓勵員工可以挪出二○%的時間,從事自己有興趣、但不一定和工作直接相關的研究,只要能夠說服主管,說服同事加入參與,公司都有資源的挹注,並容許各種天馬行空的創意嘗試和失敗。


「你一定要自己有想法、有動力、有目標,又能跟別人合作完成,這是我們中國教育裡面比較缺乏的,」朋友如是觀察。


並不是要讚美 Google 是個多麼「完美」、值得學習的公司,但這個未來新興產業的人才需求,的確暗示著對現今教育方向與重點的啟示。


我們的社會充滿了「孩子應該學些什麼」的討論與焦慮,隨著社會的高度複雜化,舉凡有任何新議題,政府就動員最順服的中小學「置入」課程:從海洋教育到環境保護,從食品安全到狂犬病……


弔詭的是,學習資源愈來愈多,時間愈來愈長,但孩子們主動學習的意願和動機、目的感卻愈來愈薄弱。PISA的國際評比也一再顯示,教育學力愈高的國家,授課時數相對較少;反而是開發中國家,授課時數愈加愈多。


我個人揣測,這背後也反映了一種偏見和不信任感:我們不相信孩子們對世界有興趣,不相信他們有能力、也有意願主動學習。學習的主導權和責任,因而落在成人的身上。我們用盡所有資源,要把知識像灌腸一樣塞滿孩子的大腦和時間表,造成一整代對學習反胃的受教者。


這是一個如此狂熱的關心學習和教育的國度,但我們對於學習歷程的理解卻如此稀少。這期的《親子天下》,就想多花些篇幅,比較完整的去探討學習的起步、也是成敗的關鍵——學習動機。動機關乎什麼?如何誘發?需要哪些環境和前提條件?


釋放學習的責任感和主導權,呵護並滋養孩子們的「嚮往」,相信他做得到,或許是關心動機的家長和老師們,應該先有的心態轉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重陽補習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