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招,幫助孩子擺脫抱怨習慣

怎麼面對很愛抱怨的小孩?

如果以行為階層化發展來看待孩子愛抱怨的行為,這算得上是較高階層的能力,因為他能夠以語言代替哭鬧、肢體動作、生悶氣等一些較幼小或不易被理解的行為。

家長首先要做的是,肯定孩子能夠用說的方式表達他的不如意,如:「我聽到你很生氣,你講得很清楚。」若只是要孩子不要抱怨,孩子的情緒無處宣洩,他就會用其他的方法(生悶氣、壓抑)來因應。 接下來要思考的是,孩子抱怨的動機是什麼,這樣才有可能依據動機而予以協助。

孩子說不出他的需要:碰到這狀況,孩子會因此透過抱怨傳達他的訴求:當孩子常抱怨:「〇〇都可以做什麼,我都不行?」「為什麼他可以……?」時,多是擔心大人不同意他的想法,但心裡有需要的他又無法讓這事情就此而過,才用抱怨試水溫。這時需要幫忙孩子的是,鼓勵他明白說出自己的需要,如:「你想告訴我:『你想〇〇嗎?』下次這麼說,我就知道了。」

孩子想跟大人訴苦或是需要解決問題的方法:有時候,孩子想要有人可以聽他說發生在他身上的事,藉此也在練習情緒表達;有時候孩子是想尋求援助。 大人可以問孩子:「你只是想讓媽媽知道這件令你生氣的事?還是你想問媽媽可以怎麼辦?」若為前者,可聽孩子說完,並讓孩子知道你了解他的心情了。若為後者,可問孩子已經用過什麼方法了,接下來想用什麼方法,若孩子想不出,父母可提供選擇,請孩子擇一試試看。

孩子無法看到人事物的正向面:這需要父母在生活中有較多的示範,幫忙孩子看到另一面,而不是只把焦點放在不能滿足的那一點。如:「〇〇雖然很兇,但是他陪你玩遊戲。」「下雨了,不能出去玩真可惜;還好有這些玩具可以陪你。」甚至告訴孩子:「剛剛你說的都是不開心的事,有沒有開心的事呢?我也想聽。」

------

聽到成人講他「不對」或「不好」,孩子就生悶氣,這是自尊心太強嗎?該如何引導?

零到六歲的幼兒是發展自信心的重要階段,信心來自幼兒親自操作後,一點一滴累積的成功經驗,及周圍大人的評價。如果大人常鼓勵與讚賞幼兒的行為,他們會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,而有勇氣面對生活的各種挑戰;倘若大人常批評幼兒的行為,他們會內化自己是無能又不被喜歡的人,而失去信心。

孩子會生悶氣,表示他期待自己有好表現,卻沮喪無法達到大人的要求,與其說孩子自尊心太強,不如說他用好面子來掩飾內心強烈的自卑感。

自尊是激發人類向上的動力,也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,許多研究指出,欲促進孩子發展良好的自尊,大人要對孩子的能力有信心、接納孩子的原貌、接受孩子可以失敗、欣賞孩子的優點、看到孩子已經做到、或努力的地方、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等。

大人會講孩子「不對」,本意是希望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,卻無形阻礙孩子的信心,若大人能善用上述的態度對待孩子,相信會有助建立孩子的行為及維持高自尊。如孩子剪壞東西亂發脾氣,還將剪刀丟掉,通常大人會說「不可以亂丟東西,這樣很危險,再丟東西打打喔!」 下次大人在教育前,可以先試著看到孩子的優點(他會拿剪刀,表示他的小肌肉很發達)、接納孩子的原貌(人不如意時,都會挫折、生氣,丟東西代表孩子不滿意)、接受孩子的失敗(剪壞是正常的)、看到孩子做到及努力的地方(認真的剪,努力想要剪好)、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(他需要教育除了丟東西以外的情緒表達)。

當大人有這些信念後,可以對孩子說:「剪壞了讓你生氣(或傷心)嗎?我很佩服你剛剛好認真喔。」然後說:「人難免都會剪壞,下次你生氣時,可以說:『我生氣了,媽媽陪我練習,怎樣剪我會滿意。』生氣丟剪刀是很危險的,媽媽相信只要你多練習,一定會成功的。」

 

重陽補習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正向碎唸法,改變孩子生活習慣      作者:施逸筠

最新一期的日雜《AERA with Kids》指出,媽媽常有的碎唸包括「還不快收拾乾淨!」「快去寫功課!」及「快一點啦!」但事實上卻無法改變孩子。

心理臨床學家奧田健次指出,用「正向稱讚」為基礎的管教,才能從根本改變孩子。

「正向碎唸法」有3大法則:

一、先降低期望值:就算只是飯後將餐具收到廚房,父母也可以回應說:「謝謝你喔!」先從孩子能做到的部分鼓勵,不要總是著眼於孩子的缺點。

二、漸進式培養好習慣:例如收拾玩具,家長可以先從旁協助收拾,就算孩子貢獻的比例很少,還是鼓勵他:「你看,變得很乾淨了耶,真棒!」

三、用「取消特權」取代責備:事先和孩子訂好生活規範,若無遵守,孩子便得自己承受損失。

重陽補習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塞爆功課,孩子只學會應付    作者: 黃迺毓 | 親子天下 – 2013年11月

在一個教師研習的場合,我看到一位老師桌上有一疊學生寫的作文,好奇的走過去,拿起最上面的那張,隨口問:「這是幾年級學生寫的啊?」

「五年級。」

「五年級?字寫得這麼漂亮!」我驚訝的說。

他抬頭看看我,不可置信的說:「漂亮?不會吧,這張作文的字算是寫得醜的。」

「醜?怎麼會呢?」我又拿近看了一下,還是覺得不難看。那位老師大概確定了我不是來搗蛋的,隨手又拿了一張遞給我:「這張的字才算是漂亮。」

我又嚇了一跳,真的耶,我已經好久沒看到這麼端正的手寫字,竟然問了蠢問題:「這也是五年級學生寫的?」他點點頭。

我又看看內容,不管字寫得漂不漂亮,內容都滿有趣的,很生活化,沒有一般補習班教出來的匠氣,而且都有五年級小孩的心思和口吻。

事後,我自問:為什麼我會那麼驚訝?原來早期教書時,學生的作業和論文都是手寫的,認字如認人;近年來,大學生或研究生的作業幾乎都是電腦打字的,偶爾看到手寫的字,有時真的是無言以對,錯別字多、筆劃糾結,而內容則詞不達意,不知所云。

難怪我看到那些五年級學生寫的作文會困惑而驚嚇,因為竟然比有些大學生還優異。我不禁問:「這些孩子上中學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?以至於到了大學,反而不如小學生?」

正好朋友有個孩子剛上國中,我問他:「你覺得你的孩子從小學畢業到現在半年之間,有什麼不一樣?」他想了一下,告訴我:「我覺得他變得很忙,學校老師教很多,而且每一位老師都很認真,都覺得自己的科目很重要,所以孩子功課很多。」

「教這麼多,孩子是否也學很多呢?」

「不一定耶。孩子為了生存,開始學著應付,原先在小學學到的基本功夫卻慢慢退步。例如功課太多,就沒法顧到作業品質,因為寫完比寫得好重要。」

應付?他指的是「調適」嗎?我想到每次的教改和課程修訂,檯面上的教育目標和宗旨都是要孩子快樂學習,降低上課時數;但到了教育現場,有些環節就不對勁了,那些所謂「選修」的時間,還是被填塞了沉甸甸的課業,或許這也成了家長和校方的「默契」。然而因著大人的善意,孩子學著應付,愈大愈會應付。這就好像是將孩子的腦袋當布袋,好心好意的大人不斷幫忙裝學問進去,卻讓小孩為了不撐爆,只好自己挖個破口,讓過多的填塞物漏掉,有時漏過頭,看起來就像退步。

我又想,字寫得如何或許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,但是忙碌不代表充實,如果因為疲於奔命而養成應付的心態和習慣,難保多年之後,我們的社會還是在「應付」中耗盡社會資源。面對毒油、毒粉、毒奶事件,能否讓教育發揮一些預防功能呢?

重陽補習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